[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中医知识之阴阳理论及养生介绍
发布时间:2018-07-13 点击:
发布时间:2018-07-13 点击:
前言
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代表当时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含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阳的地方光明、温暖;背阳的地方黑暗、寒冷。于是古人就以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因此说,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的属性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凡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阳;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凡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阴。一般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都属于阳;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衰退的都属于阴。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阴阳的相关性
任何事物,虽然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区别,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如上与下、左与右、男与女。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是不宜分阴阳的,如把外与寒,昼与降分阴阳,就毫无意义。
阴阳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1、阴阳对立,是指阴阳的属性相反,如寒与热、动与静、燥与湿等的相互对立。
2、阴阳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是静止着的,而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由于阴和阳的属性相反,因而其运动变化的一个规律就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作用,才能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例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春夏阳气盛,所以气候较温热;秋冬阴气盛,所以气候比较寒冷。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这是自然界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即所谓“阴平阳秘”。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昼为阳,夜为阴,没有昼,就无所谓夜;没有夜,也就无所谓昼。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它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3、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阴阳消长平衡
1、消,即减少;长,即增多。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阴阳转化
1、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属阳的夏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冬天,属阴的冬天又可以转化成属阳的夏天。人体的病证,属阳的热证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属阴的寒证又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2、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3、阴阳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总是由小到大,由盛到衰,即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它的反面转化。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极”,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阴阳是不可能转化的。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阴阳在中医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和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按人体部位分阴阳: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2、按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五脏之中,心、肺居于上部属阳,肾、肝、脾位于下部属阴。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
3、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脉之中又有阴经与阳经之分,络脉之中也有阴络与阳络之分。
<上一页2345678910...下一页>4、气血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5、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部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说明。以物质与功能关系为例: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和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外在表现。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才得以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上一页34567891011...下一页>1、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即阳偏盛、阴偏盛,是阳或阴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阳盛,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的阳绝对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阳的特性是热,故说“阳盛则热”。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盛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液,致使津液损伤,会出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阳盛伤阴”之证。“阳盛则热”,是指阳邪的绝对亢盛,导致疾病的性质属热;“阳盛则阴病”,是指阳盛致病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损伤人体的阴液,而致“阳盛阴虚”之证。
(2)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阴盛,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的阴绝对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盛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盛则寒”的寒证。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盛则阳病”。因此,寒邪直中太阴,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脉迟伏等“阴盛伤阳”之证。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上一页456789101112...下一页>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阳虚、阴虚,是阳或阴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虚则寒
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2)阴虚则热
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充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上一页5678910111213...下一页>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说明。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在辨证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钢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在临床辨证中,应当首先分清阴阳,辨明病证属阴还是属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2、阴阳指导“四诊”的应用
(1)色泽的阴阳
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阴阳的属性。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上一页67891011121314...下一页>上一篇 : 【生活中各类人群如何注意事项】生活中各类人群如何注意养生
下一篇 : [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教你传统健脑养生八大方法